本文共 3746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2 分钟。
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《IPv6精髓(第2版)》一书中的第1章,第1.1节,作者: 【美】Silvia Hagen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“异步社区”公众号查看。
目前Internet及企业网使用的IP版本是IPv4。IPv4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发的,目的是为美国的政府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通信与信息共享机制。由于当时的接入点数量有限,因而开发者没有考虑安全性或服务质量等问题。没想到IPv4已经存在了30多年,而且已经成为Internet革命密不可分的一部分。不过,即便是设计最为精巧的系统,经过多年的使用之后也会逐渐过时,IPv4便是如此。目前的网络互连需求已完全超越了对网页和电子邮件的支持,网络设备的多样性以及移动通信的爆炸式增长,加上网络互连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部署,使得IPv4不堪重负,人们不得不开发下一代Internet协议。
IPv6的开发基于IPv4开发及应用所获得的丰富经验,它保留了经实践检验的大量有效机制,摒弃了已知的各种局限性,而且极大地延展了协议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。IPv6协议定位于高速增长的Internet,并满足用户对Internet业务、移动性以及端到端安全性等方面的迫切需求。
当Internet于1983年开始从NCP(Network Control Protocol,网络控制协议)转向IP(Internet Protocol,Internet协议)的时候,那时的IP还远不是目前看到的这样一种成熟的协议。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丰富的Internet需求,后续开发了很多周知和常用的扩展功能。与此相对,在1995年IPv6开始成为草案标准之后,硬件厂商和操作系统提供商就已经开始支持IPv6。在这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,IPv6的实现逐渐成熟,IPv6的支持范围也早已超出了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,而且一直都处于扩大状态。
当然,在考虑部署IPv6的时候,一定要考虑其是否拥有与IPv4相当的成熟度(将在第10章详细描述)。今后IPv6仍然会有零零散散的功能开发或改进,就像当初的IPv4一样。虽然很多企业都没有找到足够的理由去部署IPv6,但是所有的组织机构都应该对IPv6引起足够重视,因为从长期来看,IPv6是不可避免的。如果组织机构将IPv6纳入战略规划,提前考虑可能存在的融合应用场景,并在IT资本开支中考虑IPv6的引入,那么在必须引入IPv6的时候就能为组织机构节省大量费用并大大提高IPv6的部署效率。
RFC 2235“Hobbes’ Internet Timeline”介绍了Internet有趣的发展简史。该报告从1957年俄罗斯发射Sputnik(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)和美国DoD(国防部)发起ARPA(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,高级研究计划署)计划开始,包含了Internet历史上主机、网络和注册域名持续增长的重要事件。
从该RFC摘录部分信息如下。
以上就是该RFC的主要内容,但是Internet的历史仍在继续。世界范围内的Internet在线用户在2000年已经达到2.54亿,2002年已经达到5.8亿,在线用户在2005年已经达到10.8亿。2003年,美国DoD宣布将于2008年将现有网络迁移到IPv6,并且启动了Moonv6项目。2005年,Google注册了一个前缀为/32的IPv6地址,“Internet之父”Vint Cerf加入Google。以上仅仅是Internet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里程碑事件,随着历史的不断铺展,我们将看到更多的历史事件。
IETF(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,Internet工程任务组)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开始研究制定IPv4的后续版本。当时并行开展了多种研究工作,希望解决可预见未来的地址空间不足的问题,并同时提供相应的额外功能。IETF于1993年正式启动IPng(IP Next Generation,下一代IP)研究工作,分析各种不同的建议方案并为将来的工作提供建议。
IETF的IPng领域主管于1994年在多伦多IETF大会上建议创建IPv6。他们的建议发布在RFC 1752(The Recommendation for the IP Next Generation Protocol)中。IPng领域主管成立了ALE(Address Lifetime Expectation,地址生命期预测)工作组来确定在IPv4的预期生命期内,是能够开发出一种新功能的协议,还是只能开发出一种地址空间解决方案。1994年,ALE工作组根据已有统计信息,预计IPv4地址将于2005年至2011年左右耗尽。
如果对当时的各种解决建议感兴趣,下面将加以简要描述(来自RFC 1752)。当时存在4种主要建议:CNAT、IP Encaps、Nimrod和简单CLNP。之后又提出了3种方案建议:PIP(P Internet Protocol,P Internet协议)、SIP(Simple Internet Protocol,简单Internet协议)和TP/IX。在1992年3月的圣地亚哥IETF大会上,简单CLNP被演化为TUBA(TCP and UDP with Bigger Address,包含更多地址的TCP和UDP),IP Encaps成为IPAE(IP Address Encapsulation,IP地址封装)。IPAE与PIP和SIP相结合则称为SIPP(Simple Internet Protocol Plus,增强型简单Internet协议)。TP/IX工作组也将名字改为CATNIP(Common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,Internet通用架构)。因而最后形成的3种主要建议方案就是CATNIP、TUBA和SIPP。有关信息可参考RFC 1752。
提示
CATNIP定义在RFC 1707中,TUBA定义在RFC 1347、RFC 1526和RFC 1561中,SIPP则定义在RFC 1710中。
转载地址:http://btxpl.baihongyu.com/